關羽的重義,已經成為他心目中,一個可以超越個人生死的價值觀,所以不但金錢無法收買他,甚至也不惜犧性自己的性命,來成全他追求的義。在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十六回,「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」裡,關羽在知道劉備的所在地之後,對於先前曹操所贈送的東西,一件也未取走,而是原封不動的留在府內:

又關公宅中人來報說:「關公盡封所賜金銀等物。美女十人,另居內室,其漢壽侯印懸於堂上。丞相所撥人役,皆不帶去,只帶原跟從人,及隨身行李,出北門去了。」

由此可以看出關羽真正是一個重義輕財的人,選擇放棄曹操所給予的財富、地位,而不遠千里,出發投奔劉備。
在面臨成全本身的義和個人的性命之間,關羽也作出了選擇成全義的決定,在之後華容道上,和兵敗的曹操相遇時,關羽畢竟也感念曹操對他的恩情,選擇不顧和軍師簽下了軍令狀,會有殺頭的後果,而來放走曹操。

華容道義釋曹操:
赤壁之戰後,曹操大軍兵敗,曹操帶著殘留的部下,逃難回荊州,一路上遇到了許多埋伏。最後在華容道上,曹操一行人遇到了關羽帶著軍隊,在華容道的坡道上等侯曹操。此時曹操本來想要和關羽決一死戰,後來程昱勸告他,不妨對關羽「動之以情」,說不定關羽念在昔日的恩情,會放過他們。於是曹操就走上前去,和關羽交涉,試看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十回,「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」裡,關於此段的描述:

操從其說,即縱馬向前,欠身謂雲長曰:「將軍別來無恙?」雲長亦欠身答曰:「關某奉軍師將令,等候丞相多時。」操曰:「曹操兵敗勢危,到此無路,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。」雲長曰:「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,然已斬顏良,誅文醜,解白馬之圍,以奉報矣。今日之事,豈敢以私廢公?」操曰:「五關斬將之時,還能記否?大丈夫以信義為重。將軍深明春秋,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?」

這裡描寫了曹操和關羽之間的問答。曹操的第一句話,問候關羽的近況,是打算藉著這樣的關心,來敘故人之情。關羽的回答,則是不針對曹操的問題,很明顯的是要拒絕曹操的關心。曹操知道無法以情入手,第二句話,就明白的請求關羽放他過去。關羽對於曹操的要求,表明上來看是很正當的拒絕理由,但關羽所謂的「已斬顏良,誅文醜,解白馬之圍,以奉報矣」,其實在這之後,關羽又受到曹操的許多恩惠,包括千里走單騎時,馬上贈袍的事情,還有五關斬六將的時候,曹操並不派人為難他。 從這些事情上來看,關羽對於曹操施的恩惠,並未報答盡,而曹操也在第三問中,提出了這一點,讓關羽無話可答。再繼續看到原文中,故事接下來的發展:

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,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,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,如何不動心?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,越發心中不忍。於是把馬頭勒回,謂眾軍曰:「四散擺開。」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。操見雲長回馬,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,雲長回身時,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,雲長大喝一聲,眾將皆下馬哭拜於地。雲長愈加不忍。正猶豫間,張遼驟馬而至,雲長見了,又動故舊之情;長嘆一聲,並皆放去。

對於曹操的最後一問,關羽用動作來表示他的回應,就是選擇放過曹操。只是這樣的放過,並不能直接了當的讓曹操走掉,而是勒過馬頭,當作沒有看到。在這當中,關羽其實內心出現了極大的掙扎,首先他決定放過曹操,但是又不能直接讓他走,在選擇放走之後,心中又後悔起來,在這矛盾當中,表現出來的就是那一句大喝。 之後面臨著「眾將皆下馬哭拜於地」加上張遼的趕到,關羽最後還是放過了曹操一行人,只是在最後一聲長嘆裡,表達了他內心裡強烈的矛盾。
關羽的矛盾在於,放走曹操這件事,是在他的生命,和他的義之間作一個選擇,他是要選擇保全自身的性命,又或者是報答曹操對他的恩惠,在最後,關羽選擇成全了他追求的義,也在後來心目中,建立起世人對關羽忠義的形象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ngo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