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●前言

曹操,三國時魏國的真正創業者,他在東漢未年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,使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,控制東漢王朝,併吞各方的割據勢力,與劉備、孫權,形成三國鼎立的局勢,雖然他沒有統一中國,但為他的兒子曹丕代漢建魏、平蜀滅吳,紮下深厚的基礎。在陳壽的三國志中,是以曹魏為主軸,說明曹家才是正統朝代的繼承;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,則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。曹操自小就被人形容成「治世之能臣,亂世之奸雄」,究竟曹操是怎樣的人,以下將做探討。

貳●正文

一、 曹操的生平

曹操(155-220),字孟德,小字阿瞞,沛國譙(今安徽亳縣)人,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。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,後起兵討伐董卓,勢力逐漸增強。建安元年(196),迎漢獻帝定都許昌,挾天子而令諸侯,取得政治上的優勢。同年,於許下屯田積穀,得以解決軍糧問題。五年(200),在官渡大敗袁紹,
隨後逐漸統一中原。十三年(208),率軍南擊劉表,在赤壁戰敗。此後改取守勢,平定關隴、漢中,於二十五年(220)病死。曹操用兵如神,持法峻刻,知人善察,唯才是舉。又長於文學,今存樂府詩二十餘首,氣魄沉雄,慷慨悲壯

二、曹操的政治策略

1.挾天子以諸侯

董卓進京後,廢掉少帝劉辯,另立劉協為帝,即漢獻帝。初平元年(190),關東牧守討伐董卓,董卓將獻帝遷於長安。董卓死後,部將互相爭鬥,獻帝先被李傕作為人質,隨後被楊奉迎往安邑。當時條件簡陋,獻帝住在棘籬之中,與群臣朝會時,士兵便伏在籬上圍觀嬉笑。因發生蝗災,糧食缺乏,楊奉等人又與天子遷往洛陽,處境十分困窘。有人曾勸袁紹迎天子定都鄴城,但袁紹想自己稱帝,沒有聽從。建安元年(196),荀彧勸曹操「奉主上以從民望」、「秉至公以服雄傑」、「扶弘義以致英俊」,曹操於是將獻帝迎至許昌,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優勢。

2.屯田積榖

東漢末年,由於連年混戰,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,人民生活艱難,以致出現人吃人的現象。軍隊也缺衣少食,袁紹的士兵曾靠桑樹的果實充饑,袁術的士兵則以蒲蠃為食。當時的流民問題十分嚴重,無主拋荒的土地很多。建安元年(196),棗祗等人建議實行屯田制,曹操於是下令:「夫定國之術,在於強兵足食,秦人以急農兼天下,孝武以屯田定西域,此先代之良式也。」同年在許下屯田,收穫穀物一百萬斛,於是將屯田推廣到其他州郡。此後曹操糧食充足,得以統一北方。

3.唯才是舉

東漢的選舉制度是察舉徵辟制,要獲得辟舉,必須做到「經明行修」,得到鄉里的公認。這一制度到東漢末年已存在很多弊端,如尚名背實、朋黨交結等,很難選拔真正的人才。而且東漢末年社會動蕩,人才流徙遷移,察舉制也不能正常進行。曹操為了在群雄角逐中取勝,提出了「唯才是舉」的選舉方針,指出不論身份是貴是賤,品德是好是壞,只要有「治國用兵之術」,就可以選拔為官。這樣,大批有才之士被選進統治集團,為曹操在爭奪中取勝奠定了基礎。

4.嚴刑峻法

漢朝的正統思想主要是儒家之學,但自東漢末年以來,政局混亂,綱紀弛廢,軍閥割據,道家、名家、法家、兵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得到了發展。曹操為了在爭奪中取勝,很重視刑名法術之學。他開始任洛陽北部尉時,便嚴厲打擊豪強。後來出任濟南相,當地官吏依附貴戚,貪贓枉法,聽說曹操前來,害怕受到懲罰,
全部逃入其他郡縣。攻佔鄴城後,曹操又「重豪強兼併之法」。在軍隊治理方面,
曹操也是法令分明、賞罰必信,有功者可以得到重賞,無功者分毫不與。

三、曹操的武功
統一北方:自秦始皇吞併六國以來,秦漢王朝大體處於統一的狀態,但豪強勢力在不斷發展,地方權力也在不斷加強,這些都是導致分裂割據的因素。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起義,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強起兵鎮壓,地方勢力得以壯大。董卓進京後,擅行廢立,為政殘暴,引起天下的不滿,初平元年(190),潼關以東的州郡牧守紛紛起兵討伐。董卓後來被部下殺死,但各地牧守並未因此罷兵,而是相互混戰,東漢王朝陷於分裂狀態。在這一過程中,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,接著參與討伐董卓,隨後與其他牧守展開爭奪,勢力不斷發展,最終大體統一了北方。
四、文學上的成就
曹操是漢末傑出的文學家,也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。他一方面憑借政治上的領導地位,廣泛地搜羅文士,造成了杉杉之盛的建安文學;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作品開創文學上的新風氣。
曹操的詩歌在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,用質樸的形式表露自己的胸襟,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。曹操的詩很有創造性,他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法,對唐代如杜甫及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詩創作有很大的啟示作用。
曹操又是「改造文章的祖師」,他的文和詩一樣富有創造性。漢代的散文由於受辭賦影響,趨向駢偶化,各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形成某種固定框框。曹操的散文不僅文筆簡潔樸素,而且個性鮮明。他的散文風格不僅表現了建安散文風貌,而且對魏晉散文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。(注二)
曹操<<短歌行>>
對酒當歌,人生几何?
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
慨當以慷,憂思難忘。
何以解憂?唯有杜康。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
但為君故,沈吟至今。
呦呦鹿鳴,食野之蘋。
我有嘉賓,鼓瑟吹笙。
明明如月,何時可掇?
憂從中來,不可斷絕。
越陌度阡,枉用相存。
契闊談宴,心念舊恩。
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,
繞樹三匝,何枝可依?
山不厭高,海不厭深。
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。
五、曹操的功
曹操的功績首先是統一北方。自東漢末年以來,中國在很長時間內處於分裂狀態,割據勢力之間連年混戰,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,普通百姓深受其苦。曹操東征西討,最終將北方大體統一,起到了安定社會的作用。在統一的過程中,曹操實行屯田積穀,推動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;主張唯才是舉,利於糾正漢末以來尚名背實、朋黨交結、重視門第的弊端;打擊豪強勢力,緩解了當時的社會矛盾。曹操愛好詩歌,積極創作,在文學方面也是功不可沒。
六、曹操的過
後世非議曹操,主要是指他顛覆漢室一事,在君主制時代,這是違背綱常的行為,理應受到責罰。在君主制早被廢除的今天,再作討論便沒有太大的意義。但撇開這一層不論,曹操的有些行為還是應當受到指責,如他曾兩次征討徐州牧陶謙,凡是經過的地方,無不肆意誅殺;在官渡打敗袁紹後,將其數萬士兵全部活埋;北伐烏桓時,又盡屠柳城。另外,曹操實行法治,有時也未免過於苛刻,有的只是政見不一,有的只是不合心意,有的只是小有過錯,便隨意處死,如孔融、崔琰、許攸、婁圭、華佗等都是此類。(注一)
七、世人對曹操的評價
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。人們往往以亂世之奸雄來形容
他,羅貫中的《三國演義》中甚至把他寫成一個冷酷無情,不仁不義的奸詐小人。但著名的歷史學家吳琀卻盛讚他說:「他是當時最偉大的軍事家,第一流的政治家,第一流的詩人。陳壽在《三國志》中評論曹操:”漢朝末年,天下大亂,群雄並起,袁紹佔據四州(青州、幽州、冀州、并州)虎視天下,強盛的威勢,無人可以抵擋。太祖(曹操)運籌帷幄,深具謀略,以申不害、商鞅的法家思想治理軍務,運用韓非、白起的奇謀策略擊敗敵人。依照各人的能力,給予不同的職務,使其發揮長才。評量事情,因應事實需要,不計較以前的仇怨,所以最後終於能夠順應時勢,完成大業。(注二)

參●結論

曹操,魏國的真正創始者,他在政治、軍事、文學各方面的成就非凡,他個人本身希望自己能夠名留青史,沒想到世人對他的評價卻是一文不值,把他冠以奸賊、梟雄、野心家、竊權者諸如此類的稱號,到底是為什麼呢?大概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令人感到不齒,並且世人又刻意渲染,如羅貫中的<<三國演義>>把曹操刻意醜化、戲劇又把曹操被演成典型的白臉奸臣,所以使得人人都認為曹操是個一個嗜殺、多疑、奸詐的人,但並不是所有人把他說得這麼難聽,如《三國志》的作者陳壽認為曹操是「非常之人,超世之傑」,其實許劭把曹操評論的最好:「治世之能臣,亂世之奸雄」。在歷史上,他幾乎被說的一文不值,但若沒有曹操,不知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何時才能停止,無辜的老百姓要怎麼過下去。

肆●引註資料

注一:曹操網站地圖
http://www.chiculture.net/0107/html/0107sitemap.html

注二:中華網-文化頻道
http://big5.china.com/gate/big5/culture.china.com/zh_cn/history/han/323/20001221/64969.html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作者
蕭世偉。國立中興高中。一年九班
陳尚裕。國立中興高中。一年九班
廖景暉。國立中興高中。一年九班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ngo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